银:华丽外观背后,一段有趣的药用历史
编者按
人类早早地与银这一金属元素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从史前文明手工制造的粗糙银器,到封建社会将银币作为交换媒介,再到今天“纳米银”被用作对抗新冠病毒潜在的新材料……你知道吗?无论中西方文明,银都曾经被当做药物来使用,在这一方面中西方文明表现出了极大地缘分。现在,由我带您走进银元素不为人知的药用历史……
我们在中学化学课堂学过,银单质熔点低,延展性好,性质稳定,在一般条件下难以被氧化。以上银的良好特性,使得银早早地被人类开发利用,成为古代贵金属货币与装饰品的重要材料之一。据考证,银的应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4000余年前。1976年,甘肃玉门火烧沟墓地出土的金银鼻饮,经同位素断代至公元前1600-前1400年的夏代;历史学家希罗多德(Herodotus)记载了古希腊人将银制成银碗用于盛装饮用水;有资料记载古罗马人利用银制容器保鲜葡萄酒。历史早期人们将银器广泛应用于生活的经验性知识,为银随后的药用奠定了基础。
外国文明银的药用史
外国传统医学体系,含银药物应用历史大致可分为两段:以经验科学为主的中上古时期、由经验科学到实验科学过渡的近古时期。总的来说,古代外国已经将银及其化合物广泛地应用于抑制微生物等方面,这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他们对抗感染的能力。
中上古时期
中上古时期史料记载,古代腓尼基人、古希腊人、古罗马人、古埃及人使用银器保存食物与饮用水,这可能是银抗菌效果最早应用于生活的记录。马其顿人已知使用银板来治疗皮肤溃烂、促进伤口愈合,这应是将银制品用作医疗器械的首次记载。公元前69年,一本出版于罗马的药典提及了硝酸银,硝酸银可能在此时已作药用。硝酸银明确用作药剂的记录可追溯到公元703-705年,随后含银物质被药用以“净化血液”、治疗心跳过速与呼吸急促。
综合来看,该段时期外国文明对银的药用价值认识多从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得来,且应用的物质多为银单质与银的简单化合物。尽管如此,这些历史记载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。
近古时期
公元1520年,Paracelsus明确记载了含银药物可用于内服,且硝酸银可用于治疗外伤,这一用途在今天仍被广泛应用。美国早期的殖民者在没有充足微生物学知识的前提下,已知在水中置入银币以保证饮用水资源能够安全地远距离运输。18世纪早期,医生已经开始使用银线来缝合外伤。除此之外,银箔也被应用于战场上的应急救护,用于防止伤口感染。
中华文明银的药用史
针灸
中国将银用于针灸的最早记载,可追溯到先秦至西汉时期的中医典籍《黄帝内经》。西汉刘胜墓曾出土五根针灸用银针,《三国志》中也有关于“华佗使用银针进行针灸”的记录。在早期针灸主要使用的是骨针和青铜针,随后,银针出现。虽然银针冶炼工艺要求更高,但也因此相对纯净、杂质更少,并且在体内的相容性更好,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应用。近代针灸学家黄石屏认为,银针有三大好处:首先,金属银针无毒;其次,银针质软,利于减少患者痛苦;第三,银针韧性优良,不易折断,利于重复使用。
内服
《中药大辞典》等中医药辞书对相关内容已有较全面的收录。唐代《药性论》记载,“(银)主定志,去惊痫、小儿癫疾狂走之病”;五代《海药本草》记载,“(银)主坚筋骨,镇心明目,风热癫疾”;明代药学著作《本草蒙筌》记载,“(银)除谵语恍惚不睡,止狂热惊悸发痫,定志养神,镇心明目,安五脏,辟诸邪”。《本草再新》记载,“(银)疏肝气,定心志,滋肾水,行经络,利关节,破积消疽,治小儿惊痫、痘疮诸毒”。
法医
我国历史上有辉煌的法医学成就。古代中医学通过总结经验,认为银针可用于鉴定食物中的有毒物质,该方法在宋代《洗冤集录》等法医检验学典籍中有详细表述,并被作为法医学检验方法推广,用以鉴定毒杀。“银针探毒”可以被视为银用于病理检验的早期实践,此应用较大程度地取决于古代较不发达的冶炼技术。使用重金属矿物制成的无机毒物中,硫化物的含量较高。硫化物与银在氧气存在的环境下,迅速地生成了黑色的硫化银,可特征性地使银针变黑,以便于检验毒物。
一点点思考
综合来看,含银药物在传统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。古代的中西方典籍中,均有较多含银物质药用的记载。中医历代文献资料中银 “止狂热惊悸”的描述,与西方文献所载“银用于治疗心跳过速、呼吸急促”有较高的相似性。
以上的相似究竟是不是巧合?能不能说明中西方的传统医学体系早就有所关联呢?中西方文明是不是早就有水乳交融的历史?这些问题使我们浮想联翩……
《本草蒙筌》记录了银“辟诸邪”的表述。周东浩在研究《黄帝内经》时认为,古人所指“邪气”是病原微生物的侵袭。是不是中医同样早早地发现了银的抗菌活性?我们不得而知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如果这一表述能够得到科学验证,则能证明我国最晚在明代便发现了银的抗菌效果,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,树立文化自信,在精神层面具有重要意义。
附记
本文编译自学术论文:
[1]孙睿康, 魏文秀, 展鹏, 刘新泳. 含银药物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概述[J]. 亚太传统医药, 2021(02): 182–183.
本文作者同样是论文作者之一。欲获取本文相关内容的参考来源,欢迎下载阅读论文原文。同时,欢迎相关专业的研究者们引用上述论文。传统医学是远未得到有效开发的宝库,让我们继往开来,为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发展贡献力量。